第601章:一切官营转私营-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然后为家族延续辉煌。

    他们是有自己圈子的。

    而梁太后当年逼着他们将家中适龄孩童送去太学读书,

    也存着打破这个圈子,

    让那些在朝堂上掌握权势的人,因为内心的舐犊之情,因为子孙与太学的关系,

    在自己死后,维护一下太学,不让和顺二帝制定下的教育革新陷入停滞,乃至于败坏的想法。

    奈何梁妠的举动没有取得成功,

    恨不得中原永远都在举孝廉的世家,才不会为了一孺子,去动摇自己的根基。

    如果孩子没被教坏,

    在梁妠去世后,他们还会将之带回,重新教育。

    如果被太学那些留学过西海,带回来一脑子“叛经离道”想法的家伙,给染上了不好的颜色,

    那孩子不要也就不要了。

    家族里最不缺的,就是小孩子了!

    就这样,

    在这十多年里,

    权臣、君主、士族,都在冷眼看着太学的下坠。

    就像他们联起手来,堵塞民间有学识的后生,晋升上位一样。

    后生们对此十分不满,从而有了学习先辈,自主创业的想法。

    而广阔却荒芜的太学中,却还想着继续忍耐。

    那些老朽的,像这座陈旧学府一样摇摇欲坠的师长,有不少是张衡的弟子。

    他们还记着顺帝中兴的光景,记得大汉更久之前的辉煌。

    对于刘氏那持续了三百多年天命,

    他们仍旧相信,仍旧期待。

    按照先前的规律,指不定接下来的皇帝,会是一位有作为,扶大厦于将倾的明君呢?

    因此,

    他们在桓帝时期,一边在太学空旷的场地上开垦种植,自给自足,

    一边用自己的学识,制作一些灵巧的工具,为研究赚取费用,

    一边期待着明君的到来。

    直到,

    刘宏再度以旁支的身份入继大宗,

    直到,

    这位新皇帝大手一挥,便将他们在梁太后死去之前,从其手中讨要来的,用于火药研发的工坊,直接卖出去。

    “明明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!”

    “明明只要继续投入钱财和精力,就可以制作出像宋国那样强大的火器。”

    “为什么陛下会如此狠心呢!”

    听说工坊要被无情发卖,那些守护着太学,被为数不多的弟子环绕的老者,当即哭到晕厥。

    但皇帝对此自然是有理由的。

    他做生意向来严谨,

    发卖各种工坊之前,皇帝是进行过一番调查的。

    不然好东西卖了低价钱,那皇帝不得心疼死?

    是以,

    他知道“火药”的事情,

    更清楚以大汉此时的研究,只能将火药做成大爆竹使用,其造价和效果,十分不匹配。

    当然,

    火药研发的迟滞,肯定跟朝廷的不重视,相应学者手中无法调集太多资源有关系,

    若是如那晕过去的老先生所言,继续砸钱,继续投入精力,成果必然会丰富一些,火药的效果也会更加优良。

    毕竟宋国太祖当年为了搞这玩意儿,省吃俭用了老长一段时间。

    为了弥补西海天然硝石矿不足的缺点,宋国每年还要花费大量钱财,从西域等地购买硝石,

    为了改良火药的配方,还要用钱财和时间,培养大量的人才……

    这才有了宋国各种的火药武器。

    可大汉与大宋,国情怎么相同呢!

    他刘宏做皇帝的最大目标,就是为了赚钱的啊!

    怎么可能继续投钱进去呢?

    且不说成果这种东西,本就与运气有关,

    运气好时过几天便能得到,

    运气差时一辈子都等不到,

    投资起来十分有风险。

    就说今汉这犹如被诅咒过的皇位,明帝之后,不管谁坐在上面,都只能个活三十来岁。

    精明的刘宏算了算,觉得耗时间的事,他做起来实在亏本的厉害。

    若是做好了,结果还没有取得足够成效,他便一蹬腿变成了死鬼,

    那名声功绩,岂不是要被后来人得到?

    “把他们轰走!”

    于是,皇帝不耐烦的挥了挥手,丝毫没有因为太学的反对,而动摇发卖工坊的想法。

    但后者却不肯放弃。

    几位老先生对弟子说道,“一把老骨头,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了,还不如豁出去,保一保那来之不易的宝物!”

    火药的威力,

    他们是在西海见过的。

    但很多时候,

    物件的使用,要由人来决定。

    就像新夏那边,拿着火药做爆竹,

    西海那里,却是用火药,帮自己缔造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。

    现在朝廷不重视火药,认为它是个只知道吃钱的亏本玩意儿,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