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大汉的官营专卖之业, 至于如今,已经荒废了许多。 究其根本, 便在于武帝定下此等规矩之后,手握大权的朝廷,难免出现“仗势欺人、强买强卖、以次充好”等现象。 毕竟没有相应规制,贵人们尚且会用各种姿势钻空子,来割取万民的血肉,为自己谋取利益, 更何况有明确的“盐铁专营”法令呢? 再加上今汉明章之后, 皇帝早逝,幼主太后临朝,外戚权宦层出不穷,国政得不到长久的持续, 直接使得开国之初得到压制,明帝时还要忍受“度田”之令,让皇帝知道自己家究竟有多大的士族,趁着这样的良机,发展壮大。 这是和帝时,将专营转为收取赋税的一大原因。 但随着盐铁这等百姓维生必须之物,被地方上的世家掌控, 以及每每过些年头,便会因着劳动中的积攒下的万民智慧,出现的技艺突破, 使得朝廷手中官营作坊所做之物,更加竞争不过那些世家开办的民营场坊。 养那么多工匠, 制作那么多器物, 最后却卖不出去, 这难道不是一种亏本行为吗? 以前的皇帝目光高远,心里对于掌握“生产资源”这种玄妙概念,也有些许的理解, 因此选择将那些工坊延续保留了下来。 而像安帝、桓帝那样奢侈度日的君主,更是不在乎这方面的浪费。 毕竟养一群匠人所用的钱财,可能还没有他们聚众宴饮一场消耗的多。 克扣蚊子腿上的肉,实在是事倍功半,他们才懒得去干。 但当今的皇帝刘宏不同, 他实在是太喜欢钱了。 只要一想到自己忍着肉痛掏了钱出去,却没能收获想要的结果, 他便心如刀绞,睡觉也睡不舒服。 如此, 这种拖累朝廷的负资产,卖了也罢! 若烂的实在找不到人来买, 那也得想办法拉一些人入伙,让其成为工坊的第二位老板,将日常开支甩出去,免得再从皇帝这里掏钱。 若能找到买家…… 哼哼, 那还得想办法将那老旧破损的工坊,包装的精致一些,这样才能卖出更多的价钱。 用后世的话语来说, 天子刘宏这次对官营工坊的举动,便是: “一切官营资源尽可能资产化!” “一切官营资产尽可能证券化!” “一切官营资金尽可能杠杆化!” 而在做到这些事情后, 刘宏也只关心钱的去向, 至于后代有理想有作为的子孙,该花费多大的力气,才能将这些失去的权力拿回来, 那就不关刘宏的事了。 要相信后人的智慧! 只是, 就在刘宏稳步的为国库增收,缓解桓帝多年放纵,还有地方接连不断的灾祸之下,造成的财政空虚时, 下面有人对此提出了反对。 “太学的那群家伙跳起来闹事干什么?” 得到消息的皇帝,依偎在后宫的美人怀中,不满的皱起了眉头。 太学, 在和帝、顺帝之时,很是受朝廷的重视, 等到太后梁妠生命的最后几年,也一力扶持过它的发展。 不过, 那也只是昙花一现, 就像和顺二帝,还有梁妠本人的生命一样。 当前者逝去, 梁冀、桓帝相继登台后, 太学便走上了前朝的老路,顺着下坡一直滑落—— 即便梁冀在妹妹去世后,总算萌发了点血肉亲情,没有对太学进行额外的动作,让其自由发展; 即便桓帝也懒得管理这么个需要投入精力,等好些年才能见到一点成效的地方; 可教书育人这种事, 本就需要不断的投资,坚定的支持,才能让幼小的树苗长成参天大树,让幼小无知的儿童,成长为国家栋梁。 现在掌权者直接将之放置在了一边,不会刻意打压,也没有任何扶持,一切都只让就读于太学的师生,被圈在朝廷划出来的规矩里,自生自灭, 怎么可能不衰败呢? 洛阳作为大汉都城,在日常上的消耗,本就远超其他地方, 在被那崇尚奢靡,好像不穿华服,不食珍馐,便不配在洛阳生活的风气一浸染, 更让太学的运转,难以维系。 那些世家大族,自有教育子孙的门路, 为了得到更多的优待, 为了让不同的家族,进行更密切的联络, 他们大多也不会将子孙,送到太学中去,而是会选择让其拜当世有名的大儒为师,好在年轻时,便凭借老师、家族的力量,营造出更多的声名, 然后举孝廉, 然后为官主政,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