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02章:太平道在淮南-《从战国开始掌控山川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太学生被抓了。”

    “大汉最后的一片净土,就这样失去了。”

    当春去秋来,

    皇帝元服成年,册立了皇后,广卖祖宗资产,广纳后宫美人,在事业与美色上取得双重成功时,

    熹平二年,

    正在淮南地区传道的太平道新进大贤良师,从来看望他的上帝何博口中,得到了洛阳的最新消息。

    他因此发出感慨。

    而他的两个弟弟也十分好奇,“太学生不是都被放生了吗?”

    “怎么皇帝突然下令,抓捕那些家伙?”

    何博就说,“到底年轻气盛,看不惯社会黑暗嘛!”

    前两年还有师长的庇护与约束,

    但自皇帝改元熹平以来,

    顺帝时代遗留下的老人,逐渐逝去。

    何况研究火药本就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,

    研磨硝石、木炭、硫磺这等火药组成成分时,一个不小心,就要摩擦生出火花,随即引起爆炸。

    受限于火药的威力,不至于直接被炸死,

    可伤口诱发的后遗症,后面也免不了带走人的性命。

    那些年长一些,稳重一些的师兄师姐,也慢慢毕业,离开太学,离开洛阳,去往其他地方,谋求未来发展。

    反正对出身普通的学子来说,国都洛阳的日子过起来,实在是太艰难了。

    花费高昂暂且不提,

    随着国势的衰败,权贵子弟的行事,也日益放纵。

    洛阳街道上每天都有骑马乘车,故意冲撞行人,拿他们反应取乐的。

    而对于这种行为,皇帝也很是生气,屡屡对着犯事者征收高额的“罚金”。

    然后……

    收了钱,就不处罚了,下次要再接再厉哦!

    而目睹了这一切,那些曾跟随师长,固守着太学净土的年轻学子,怎么会平静接受呢?

    他们总会忍不住,发出批判现实的声音的。

    “年轻人总是这样。”

    接过张角递过来的,用一些谷物冲泡成的“茶水”,何博轻轻的饮着。

    “总是热血沸腾,总是热泪盈眶。”

    所以,

    当有太学生无处倾诉内心的愤怒,跑到洛阳皇宫的朱雀阙上书写了“天下大乱,曹节、王甫奸逆,公卿皆尸禄,无忠言者”一串话后,

    便为自己,为沉寂已久的太学,带来了分外的火热。

    两个被指名道姓的权宦跑到皇帝面前哭诉自己遭受的污蔑,最后用感情和上供的财宝,说服了皇帝下令,搜捕肇事者。

    但最初接收这项命令的官员,认为对方“所言不虚”,不愿意将之逮捕,还上奏请求天子亲贤臣远小人,不要再被宦官蛊惑。

    于是他被免职下狱,由另一位愿意做这件事,愿意帮助权宦出气的官员接任。

    就这样,

    太学中的老师学生,连带因“莫须有”被牵连进去的人,一共千人,尽数受捕入狱。

    “当身边只有称赞声时,指出其错误的声音,便会变得刺耳。”

    “可先贤也曾指出:‘受国之垢,是谓社稷主。受国不祥,是为天下王’。”

    “连指责都无法容忍,这个国家以后还能怎样呢?”

    不像当今那些食汉室之禄,还要为汉室遮掩一二,只会指责奸臣宦官“蛊惑君心”的士人,

    太平道的道长们说话,向来是很直白的。

    他们有些超出凡人的底气,

    有些不与俗世洪流混合的超然,

    更有些连结阴阳的视角,

    因此他们知道,

    宦官并非真正的祸害。

    他们只是皇权的衍生,只是皇帝用来对付臣子的工具。

    和帝曾与自己的皇后邓绥,在私底下讲过任用宦官的好处:

    可以让深居大内的君王在世间多一些耳目,

    可以让远离百姓的皇帝对底层多一些了解,

    也可以用这般的权衡之术,来扼制愈发膨胀的世家。

    但他也一再强调,这样的手段,只能是一时之术,不可以长久使用。

    皇帝是天下人的君父,是万民的表率,是需要时刻谨慎自持的。

    他不能怠惰于政务,让身边的人攫取了权力;

    他不能沉迷于权争,将正大光明的朝堂,变得人心叵测,阴云密布。

    因此,

    像桓帝那样,

    既舍不得做皇帝的权势,又不愿意承担起皇帝的责任,放任宦官与清流展开党争的行为,

    是很让他的前辈们不耻的。

    当宦官这皇家的奴仆,参与到朝堂之上,搅弄风云的时候,

    究其根源,难道不是皇帝有过失吗?

    率兽食人,

    禽兽们的“头领”,又会是谁呢?

    “我当初就看刘宏那小子不顺眼!”

    “果然,他根子上就不是个好的!”

    张梁在旁边发出愤愤的声音,还忍不住看了眼大哥。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