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2章 艺术学院,社会调查【求追订】-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她听闻当年的手帕交回了村,还发达了,便想来借些钱缓解两家困境。

    这出戏,便以两女子相见后的对话为主,老妇人和小姑娘则是配角。

    用意很明显,就是劝导百姓送女子上学的。

    朱元璋看完后,问:“如今京师百姓送女子上学的多么?”

    刘若月道,“富贵人家几乎都会送女子上学,那些家世中等的也会,但底下众多的平民百姓,仍有相当部分不愿送女子上学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问,“可是出不起学费?”

    这时刘长安插话道,“外公,此事我们学校派学生做过社会调查——如今大明京师的本地百姓在整个大明来讲,算是收入颇高的群体。”

    “一则,他们借助大明京师的环境做些小生意,就能赚得不少钱。二则,随着近些年来京师的外地人越来越多,京师本地人可以出租房屋、宅院,便能获得一笔颇为稳定的收入。”

    “此外,还有些百姓宅地被商贾看重,直接买去建设楼房,更是能一次性获得一大笔钱。”

    “而京师如今已经是实施了六年义务教育,百姓供孩子上学只需出一些杂费及纸笔、辅导书籍费用即可。”

    “一部分人不愿送女孩子上学,纯粹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,认为女子是否有学识不重要。或者说,认为女子去上学学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,还不如早些熟练家务等活计。”

    “不过,近几年因为通过上学,在毕业后找到一份体面工作,乃至高嫁入好人家的女学生越来越多,这一风气正在迅速改变。”

    “根据我们学校最近一次调查统计,京师大概只剩下两三成的百姓不愿送女孩子上学了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听了先点点头,随即笑道:“你们学校这个社会调查还挺有意思——可否说说是怎么调查的?”

    刘长安微笑道:“我就以调查京师女子上学率这件事来说吧——一般是项目设立后,分派几个调查组,去从不同的人群中抽样调查。”

    “比如说,家中纯粹是在京师郊外种田的农户选十家,家里住在城郭或外城的小商贩选十家,以此类推。”

    “最后通过调查的数据,推算京师的大概情况。不敢说多么准确吧,但肯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评价道,“此法倒是跟锦衣卫、光明卫的一些情报搜集之法有些相似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