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06章 为何不迁都?崇祯之用人【求追订】-《带着铁路到大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刘宽在旁看得清楚,朱元璋貌似随后一说,实际就想借机敲打一下朱棣——谁让目前海外诸蕃中朱棣离大明直辖地域最近呢?

    不过这种事他是不可能掺和的。

    闻言,他便接着道:“崇祯没能及时迁都的第三个原因其实跟第二个原因相关联,那就是后世总结的崇祯性格一大缺点——没有担当。”

    “他之前在应对农民军及后金的战事上,就总喜欢甩锅给任事的大臣,推卸自身责任。”

    “用人初时,他往往考察不深,便给予过分的信任;而一旦所委派差事之进展稍稍不如人意,他对该大臣的信任立马直线下降;若是该大臣最后功亏一篑,他甚至会不问青红皂白、不顾念该大臣丝毫的过往功绩,对其进行近乎报复式的惩罚。”

    “这里面有几个典型的例子,如崇祯即位之初,袁崇焕为谋督师之位,向他承诺‘倘皇上假臣便宜,计五年而东夷可平,全辽可复’。”

    “崇祯在对袁崇焕了解不足、对辽事了解亦不足的情况下就相信了,给予了袁崇焕很大权力。”

    “然而等到崇祯二年,他便因为清虏入寇打到了北京城下,将袁崇焕治罪并处以凌迟极刑。”

    “虽然袁崇焕在辽事上确实有过错,比如说私自斩杀了毛文龙;且当时皇太极还用了反间计,让崇祯误以为袁崇焕有反意。”

    “但崇祯对袁崇焕处以极刑的做法,仍是令不少大臣寒心——在袁崇焕之前,已经有经略辽东的熊廷弼因兵败及党争被斩首且传首九边。”

    “且后面,崇祯皇帝对诸如卢象升、孙传庭等文臣巡抚、督师,都是类似的做法——一旦战事失利,轻则丢官下狱,重则直接被斩首。”

    “甚至到了后期,作为督师的杨嗣昌更是因为围剿农民军的战略彻底失败,想到可能到来的下场,活生生被吓死。”

    “对于武将,那些奋力拼杀以至于折损了兵马的将领,他弃之如敝履,乃至加以怪罪惩罚;而对那些遇战逃跑保留了兵马的将领,他则宽容有加,最初只是轻罚,到最后不仅不罚反而加官进爵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用人,自是让满朝文武逐渐看透了他没有担当,欺软怕硬,用人朝前、不用人朝后的脾性。”

    “所以,那些有意阻拦迁都的朝臣,很容易就是利用其性格,拖延了迁都之事。”

    讲到这里,刘宽停下来了。

    因为关于崇祯的事太多,他怕自己忍不住牵扯出更多的事件,然后讲也讲不完。

    朱元璋、朱标、朱棣此时则面面相觑——他们这才明白,崇祯作为一个皇帝,性格中的缺陷对其治国影响有多么恶劣的影响。

    想想崇祯对文武大臣的用法,只怕他们到了崇祯手下,也不愿再为朝廷效力。

    甚至这么一看,崇祯这么用人,大明竟然还能坚持十七年,已经算是底子过硬了。

    回过神后,朱元璋问:“没了?”

    刘宽无奈道,“陛下,微臣不是说了么,崇祯年间的事太多了,要是一一细讲,几天几夜都未必讲得完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那些事对您和太子殿下、燕王殿下都没什么参考意义,实在没有一一讲来的必要。”

    这时朱标也提醒道:“父皇,之前钟鸣报时,到用午膳的时间了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发现听刘宽讲了一上午泰昌、天启、崇祯三朝的事,在此期间对朱棣一顿嘲讽加批评,他心情莫名好了很多。

    心里属实想再听刘宽多讲一讲明末之事——叫上朱棣一起听的那种。

    他于是道:“刘宽,咱准你一日假,可否多讲一讲?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