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不仅是朱桱有这种想法,其他年少些的皇子、皇孙亦有类似想法。 因为这些人对大明军制更熟悉——大明目前施行的是卫所制,属于半农半兵,很多将士因朝廷一道调令迁往别处时,往往会带上军余也即是家属一起,哪怕是光棍,也会大概率在当地娶妻生子,就这么落地生根了。 所以,他们是真不理解,唐军在西域经营了上百年为何最终竟陷入孤守无援、后继乏人的境地。 朱标看了眼朱元璋、刘宽,见两人都没有解释的意思,便笑了笑道:“如果你们读过《唐律疏议》、《唐六典》等书籍,了解大唐的军规、律法,就能理解此事了。” “大唐前期是以府兵制为主——府兵制与咱们如今的卫所军制有些类似,也有不同的地方,具体如何我就不讲了。” “不过到了唐玄宗时,因土地兼并严重,府兵制已经败坏,故以募兵制为主。开元、天宝年间,乃至后面调往西域的唐军便基本是募兵。” “根据《唐六典》记载,唐朝对将士管理十分严格,不得随意在当地结婚生子,觉得这样会影响将士战斗力。” “当然,最重要的是彼时唐军仍施行的是轮戍制,基本上,唐军在某地戍守几年便可以轮换,回到家乡。” “如方才视频中安西军戍守西域四五十载,并非常例——若非河西被吐蕃所占据,安史之乱平定后,唐庭就该进行换防了。” “可惜因交通断绝,唐庭先是认为安西、北庭都已陷落;后来联系上,又碍于道路遥远及内政混乱,并没有进行换防。” “此外,唐朝对户籍管理也同洪武初年差不多严格,安西将士即便想在当地落户并结婚生子,也需通过唐庭审批,而这种审批往往难以通过。” “再加上汉人与胡人之间终究有文化、习俗隔阂,所以,唐军虽掌控西域上百年,可在当地成婚落户的却不多,反倒是迁居那里的汉人商贾多些。” 听朱标讲完,不仅是朱允熞、朱桱等年纪小的皇子、皇孙若有所思,就连朱允炆等少年人也是如此。 朱元璋此时亦出声道:“咱想来,唐朝之所以要用轮戍制,不许将士在当地娶妻生子落户,多半是担心养出军阀来。” “因为唐朝时如都督、大都护、节度使这样的军职,基本上掌管了军中人事、司法、钱粮大权,权力很大,却也容易叛乱。” “若是唐军中低层将士并非轮戍,而是如卫所军一样在当地落户,那就上下一体,时间稍久,必然会割据自立了。” “事实上,唐朝后来之所以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,便是轮戍制名存实亡,各地节度使都是在当地招兵买马,使兵为将有的原故。” 闻言,宁王朱权问:“父皇,咱大明卫所如今都设立到美洲那等遥远之地去了,时间久了会不会也叛离朝廷?” 朱元璋略微沉吟了下,方道:“咱大明用的是与唐朝相反的法子——唐廷给予将领很大权力,但严格控制中低层将士。” “咱大明则是让中低层将士在当地落户生根,定期更换高层将领,乃至部分中层将官。” “除此外,咱大明卫所的钱粮并不为将领直接掌管,而是掌握在朝廷手中。都司中监察军纪、律法的机构也相对独立。再加上咱安排在军中的谍探,即便是海外都司,想要叛乱也不容易。” 说到这里,朱元璋想到什么,问:“刘宽,原历史上,咱大明有卫所将官叛乱的吗?” 刘宽回忆着道:“或许有,但一定极少,因为微臣并未听闻任何卫所将领叛乱的事。” 听了这回答,朱元璋不禁笑道:“看来咱这法子挺管用的嘛。” 而在心里,朱元璋甚至认为,自己“创立”的卫所军制既然胜过唐朝军职,岂不说明他在军事上的某方便胜过李世民? 可就在朱元璋暗自得意时,却听刘宽道:“陛下,历史上大明虽无卫所军将领叛乱,更无割据自立之事,可底层卫所士卒逃离的现象却很严重,并且是在洪武后期便出现了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