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刘宽道:“可以仿照铁路运输公司,创办与将士们相关的公司,由朝廷派专人负责经营、管理,给予将官股份。” “比如说,为了鼓励在海外的将士勇敢作战、积极开拓土地,便可以组建一个以海外屯田、采矿、伐木为主的公司。” “这样一来,大明在海外的领土越大,获得的资源越多,将官能获得的利益便越多,自然会与朝廷一条心。” 听了这话,朱元璋眼睛一亮。 他觉得刘宽所提的这条建议,除了能给予将官田地之外的利益,还可加强朝廷对将官的控制,也即是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。 可谓一举多得! 随即朱元璋就想到另一个关键问题。 “既是开办公司,那么有可能盈利,也有可能亏本吧?若是公司连年经营不善,将官能从中得到的利益逐年减少,甚至没有,只怕会因此对朝廷产生怨言。” 刘宽点头,“陛下圣明,确实如此。所以,想做好这件事,就要求朝廷重视培养管理、商贸方面的人才,有计划地壮大和维持相关公司的利益。” “其实在后世看来,古代历朝历代很多问题,都是因为管理不够严密、高效所致。” “当然,历朝历代对军队、地方较为粗疏的官吏,主要是受限于钱粮,毕竟管理是需要成本的。” “但如今大明正在大步跨入工业社会,生产力大大提高,朝廷钱粮充足,自然可以逐步加强对军队、地方的管理。” 朱元璋听得点头,“你这番话虽不够精辟,却也直指治理天下的本质啊——归根结底,就是钱粮。只要能有充足的钱粮,不仅可以放开手脚招人、用人、养人,亦可保证天下人不离心。” 聊到这里,朱元璋觉得收获匪浅,同时也醒悟跟之前的话题偏离太远了。 他于是道:“你还是说说建立卫武学的事吧,咱要是将来按你方才给的几条建议革新卫所制度,这武学又该怎么办?” 刘宽想了想,道:“微臣觉得没必要在各卫所建立专门的武学。” 朱元璋讶异,“此话怎讲?” 刘宽道,“卫所本就是军事单位,军户子弟从小有长辈教导、耳濡目染,若其对军事感兴趣、也有天赋,有的是机会学习相关军事知识。” “另外,朝廷之前在卫所建立了卫学,而今教育改革,也将涉及卫所,在卫所建立学校。” “若是建立武学的话,卫所孩童、少年究竟是去上武学还是学校?” “微臣认为,开始应该都让他们去学校上学,学习文化知识,待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。” 朱元璋不解道,“你不是不建议办武学么,怎么让卫所的孩子到一定年纪后再上武学?” 刘宽微笑道,“微臣是不建议在卫所办,没说不让朝廷办。” “在微臣看来,若卫所办武学,不仅会让孩子们因过早进入武学学习,耽误了文化课,也容易让卫所军队阶层进一步固化。” “所以,不如由朝廷来办几所较为典型的武学,或者说军校,来负责培养预备将官。” “比如在北平建立一所针对草原游牧民族作战的军事学校,可称之为‘北平军校’。” “在辽阳建立一所针对东北森林、严寒天气下作战的学校,可称之为‘辽阳军校’。” “以此类推,只需让朝廷在剩下的西安、成都、昆明、广州、宁波等地建立有地域针对性的军校,便可覆盖大明诸多卫所军。” “当然,在京师也需要建立一到两所军校,专门以培养高级将领、参谋、军事谍探等高级人才为主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