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“如在主流的学校之外,还有各种技校,其实就是专业更加细分的工校。” “还有武校——后世武校主要是教授各种武术,并非军事;真正教军事的学校叫做军校,一般而言最低也是二本吧。” “然后便是各种民办的辅导班、学习班等教育培训机构,等等。” 听到这里,朱标不禁感慨道,“看来后世教育当真是昌盛无比,令人神往。” 朱元璋则问,“你方才说小学、中学、大学等都是学制几年,难不成这后世学子必须要上多少年学才能毕业任事?若如此的话,对那些学习进境神速的天才岂非不公平?” 还是老朱会挑问题啊。 刘宽笑了下,便道:“回陛下,若真有天才,可以跟校方沟通,考试之后跳级入学。” “比如某孩童上学两年就学完了一至四年级的内容,那么他上完二年级后便可跳到五年级学习。” “相反,若是某个学生太过愚钝,完全跟不上教学进度,学校也会与其家长联系,考虑让其留级,也即是重学某年级的课程。” “最后,后世某些一流大学还开设有少年天才班,专门招收少年天才,让他们提前好几年进入大学学习,以免浪费青春。” “如此倒是可以。”朱元璋点了点头,随即又问:“那后世从哪些学子中选拔官员?是那什么学士,还是硕士、博士?” 刘宽露出无语的表情。 “陛下,后世人们学习可不止是为了做官——事实上,微臣来大明前,后世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数十年,按大明的说法算是拥有大几亿的‘学子’,难不成这些学子都要踏上宦途?” “所以,后世朝廷选拔官吏都是进行专门的考试,以新朝为例,称之为‘公务员考试’,简称公考。” “后世有全国统一性公考,也有各行省或各部门自己举行的考试。” “各种考试的要求各不相同,一般而言都对年龄及学历有一定要求。比如说,年龄要求在十八岁至三十五岁之间,学历在专科或本科以上,等等。” “朝廷会量才取用,对通过考试的人才进行分配,一般都是从基层类似如今小吏的职位做起。” 朱元璋、朱标听了一阵讶异。 朱标道,“听妹婿所说,这后世对官员的选拔与使用,似乎是实实在在地践行‘猛将必起于足伍,宰相必发于州部’的方法了。” 刘宽知道后世对官员的培养绝不像朱标说的这么简单,各种情况颇为复杂,但他一则并不了解,二则说出来也没什么用,便道:“可以这么说吧。” 朱元璋则道,“刘宽,听你所言,这后世公考对世人而言倒似乎不怎么重要,完全无法与如今科举之地位相比了?” 刘宽拱手,“在原来的历史上,科举制度在明清两朝发展到极致,有‘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’的说法,而读书又都是为了做官。” “陛下和太子殿下可以想想,这是否是一种十分畸形的人才选拔制度?” “清朝就不说了,大明教育之盛在近代以前的各个王朝中堪称第一。明末名士顾炎武曾进行过估算,崇祯时期大明约有五十万左右的秀才。” “秀才不能做官,大明也没有那么多职位安排给他们。可偏偏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中,读书人,尤其是有功名的读书人,地位颇高。” “其中绝大部分秀才也自恃身份,不屑于工农等行业。他们或皓首穷经只为中举做官;或费尽心思、投机钻营,以求从其他途径入仕;还有相当部分人则只顾吟风弄月,空谈国事,实际无所事事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