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再退一步讲,就算咱真在一二十年后获知此事,也不会杀了文忠——咱只会杀了知道此事的人,令此事彻底掩埋。” “至于文忠,他是咱唯一的外甥,少年便跟着咱打天下,不知立下多少功劳。” “就算他真有什么异心,只要没到行动那一步,咱便不会杀他。至多将他幽禁,不再任用而已。” 这时朱标也道,“妹婿方才所说的后世人推论,稍微想想便知不合理——如今大明江山已定,更别说几年后了。” “就算文忠表兄当年真做了什么对不起父皇的事,如今也对咱家毫无威胁,不会引起父皇的忌惮。” “如此,正如父皇所说,就算他当年真有什么威胁,父皇何至于在二十年后杀他?还是以毒杀这种阴暗手段?” 刘宽其实也觉得这种推测不靠谱,更无意与老朱、朱标继续讨论这问题。 他于是道:“太子殿下说的是,后世某些人确实喜欢胡编乱造——要不微臣怎么说他们的揣测是阴谋论呢。” “阴谋论,”老朱点头,“这词用的好啊,有些人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!” “咱即便算不上君子,却也是堂堂丈夫,大明开国之君。” “说句不好听的,咱就算因文忠有异心要杀他,也是堂堂正正的杀,而非暗地里毒杀。” 朱标则感叹道:“可惜不知表兄因何病去世。” 听此,刘宽便顺势转移话题,道:“其实微臣对曹国公病因倒有些猜测。” 朱标一听眼睛就亮了,“哦?妹婿快快说来!” 老朱也转移了注意力看过来。 刘宽道:“后世经过医学研究,得知人的心情对身体状态颇有影响——若是人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、积极向上的心态,不仅生病少,寿命也相对更长些。” “反过来,若是某人常年忧郁、烦闷、不得志,意志消沉,再加上常与此类状态相伴的生活不规律,便很容易生病,生大病,乃至早逝。” “所以,微臣觉得曹国公壮年患病而亡的一大原因,便是因为被幽禁家中,志气不舒,常年抑郁、憋闷所致。” 朱标一直想劝朱元璋解除对李文忠的幽禁,只是一直找不到机会。 此时听刘宽所言,立马意识到,刘宽也是有意帮李文忠解禁。 再加上他确实觉得刘宽一番话有道理,便听得直点头,道:“父皇,这后世医学研究说得确有道理啊——史书上不就经常会出现某某不得志,抑郁病亡的记载吗?” “表兄原来身子骨那么好,结果幽禁数年,一场重病人就去了,只怕正如后世医学研究的那样,是积郁所致。” “父皇既需要选一得力心腹将领担任海军都督府左都督,何不趁机解除对表兄的幽禁,令他担任此职?” 朱元璋此时其实已经决定解除对李文忠的幽禁了。 还是那句话,李文忠是他唯一的外甥,亲的,若非逼不得已,他绝不会杀李文忠,自然也不希望其壮年早逝。 但想到李文忠当年才做上大都督的位置没多久,就对国事指三道四,在胡惟庸案前后上了三道奏章劝谏,最后一道奏章言语更是近乎指责他这个皇帝、舅舅,他便又觉得不爽。 若就这么解除了对李文忠的幽禁,他面子上过不去不说,以后李文忠说不定还会自以为是,对国事指三道四。 念及此处,朱元璋便道:“要咱解除对文忠的幽禁也不是不行,可当年的事不能就这么算了,得他向咱承认错误才行。” 朱标一听急了,“父皇,当年之事表兄若愿认错,何至于被幽禁到现在?” “咱不管,你们负责想办法劝他给咱认错!” 朱标正要张口再劝,却忽然醒悟什么,便拱手道:“也罢,儿臣便与妹婿去试试吧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