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此时,大本堂的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,一副世界观被颠覆的神色。 李景隆开始也是这般神色,回过神后便满脸地不服气。 “老师是在诡辩——你扇的那么小,造的雾也那么小,几乎无用,算什么掌握?至于观望云气以判断天气,就更称不上掌握了!” 刘宽却问了一个不想干的问题,“你们儒学老师可曾教授《荀子》一书?” 李景隆一脸茫然,似乎都没听过《荀子》。 刘宽看朱檀神色有异,便点名道:“朱檀,你来回答。” 朱檀起来行礼后,道:“回老师,高老师曾提过,荀子的学问是儒皮法骨,又说他是孔门叛徒,因此并未教授《荀子》,只说我等若感兴趣可以看看,增长见识。” 明初儒士这么看待荀子的? 刘宽有点意外。 不过听朱檀这么一说,倒是让他想起一些相关的记忆——荀子学问确实不被程朱理学接受。 明初去南宋不远,不过百来年,故此时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主流。 后来老朱恢复科举、定必考的四书五经,里面也没《荀子》什么事。 所以此时人不知《荀子》内容很正常。 明白这些,刘宽直接道,“《荀子》里面有一篇叫做《劝学》的文章很好,里面一些道理颇类科学之道,你们下课后可以找来抄录背诵。” “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句话:积土成山,风雨兴焉;积水成渊,蛟龙生焉;积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,圣心备焉。” “故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···” 刘宽背了几句就行下——后面的他早还给高中语文老师了。 好在他只需要引用这几句。 “《荀子·劝学》这段话说明什么?说明要成大事,得从微小之处开始,一步步积攒经验、智慧等,终成大事。” “那你觉得老师方才举的几个例子中,对风云光雾的运用都微不足道,称不上掌握。可曾想过,人们对火的掌握,也是从远古先民向天地借来一点火种开始的。” “所以,今日我们对风光云雾的这点掌握看似微不足道,甚至让人忽略,可只要一点点积累下去,将来我们未必不能如利用火一般,更好地掌握风光云雾等。” 听刘宽讲到这里,大多数学生都若有所思,开始接受其中道理。 李景隆却杠了起来,“老师,那雷电呢?雷电那般恐怖,总不是人所能掌握的吧?” 刘宽一笑道,“如今人们对雷电的认知理解确实很少,甚至就像远古先民对火的认知一般,不知其因何出现,又因何消失,只知其威能巨大。” “故而视雷电为神物,甚至想象出了雷公电母这样的神仙。” “可若是我们心中秉持科学之道,在雷雨天气用心观察,再大胆推理,小心求证,便能知道雷电是如何诞生的。” “如今虽是晴日,但同学们也可以回想下雷雨天的景象,大胆猜测一下,雷电是怎么诞生的。” “现在留一刻钟让大家思考这个问题——可以与其他同学讨论,但不得大声喧哗。班长和纪律委员注意管下纪律。” 刘宽说到这里就停下了。 因为李贵带着几个拿了东西的宦官,在门外已经等了有一会儿。 他来到门外,老朱、小朱也跟着走了出去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