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三则是老爷和公主的俸禄,朝廷都是按年发放的,府里已领了今年的。公主禄米折得宝钞两千贯;老爷年俸仅一百七十石,折得宝钞一百七十贯。” 听到这里,刘宽不禁看了苏采薇一眼。 他很想问一句:什么叫仅一百七十石? 你这是在嘲讽本老爷吗? ‘不过老朱给官员的俸禄确实低,在后世都出了名的,都不必争论。’ ‘虽说此时物价低,但官员的俸禄也仅能让一家人过个明代小康生活,不可能像后来大明官员那么阔绰。’ ‘再对比下老朱给儿子们的待遇,也难怪后世有人喷这事儿了。’ 刘宽心里嘀咕了几句,便听苏采薇报出了府中浮财总数。 “最后则是老爷、公主名下诸产业获利——其中田庄、桑园等所得实物大部分都卖了,因正好赶上秋收,故收获颇多。” “在加上各商铺盈利,数月来共计得宝钞两万七千八百六十五贯余三十二文。” “故此前府中总计应有黄金一万一千两,白银九万一千六百六十六两,宝钞十六万八千八百六十四贯余三十二文。” 说到这里,苏采薇缓了口气,才接着道:“然后便是公主嫁妆及老爷获赏中的绸缎等实物···” “等等!”刘宽已经听得有点脑胀,连忙打断了苏采薇的话,“府中实物情况就不必讲了。” 苏采薇略感意外,但还是问:“那老爷可要查看详细账目?” 刘宽看向朱蕙兰,“娘子,查账之事便由你来吧,我就不多问了——我主要是想看看府上能有多少浮财调用。” 苏采薇道:“府上花销倒不算大,也就人情礼节往来多花了些钱。如今金银纹丝未动,宝钞还剩十六万五千多贯。” 刘宽听了点头,心中盘算起来。 府中还有这么多钱,他只是要创建一份刊物,肯定是够用的。 在明初创建刊物,前期肯定赚不到钱,反而要不断投钱进去。 至于需要投多少,却得等他了解相关情况之后才能估算。 这边苏采薇给朱蕙兰查看着账目,刘来福终于拿着账簿来了。 有了方才苏采薇报账的事,刘宽便不再让刘来福报,直接拿来账簿翻看。 这一看他就皱起了眉头。 因为上面都是诸如某产业什么时间收获某某多少,上交多少这一类的记录,完全就是流水账。再加上是竖着写的,刘宽辨认起来就更困难了。 说起来,当初他之所以让刘来福管这些事,是因为刘来福识字会算,曾管过这类事。他并未想到,刘来福在记账方面毫不专业。 再看了眼朱蕙兰旁边的苏采薇,刘宽顿时生出一种担心。 ‘苏采薇该不会也记的流水账吧?’ 他连忙凑过去看了看。 只见苏采薇的小本子上都是隽秀小楷,且整整齐齐的分成了四列,最右边依次写着“旧管”、“新收”、“开除”、“实在”几个繁体小字。 见此,刘宽略微讶异道,“苏女史会记账?这是什么记账法?” 苏采薇莞尔一笑道,“妾身既被派来为公主管家,自是会记账的。至于妾身用的,却是唐宋时流传下来的四柱清册法。” 原来是四柱清册。 刘宽恍然。 这记账法他倒是听说过,好像到了明末清初时便衍变成了龙门账、四脚账,再往后发展就是他所熟知的复式记账法了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