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朱标也觉得刘宽分析得有道理,但他担心朱元璋因此处置吕氏,便道:“父皇,吕氏只是一个普通女子,柔弱不能自理,掌管东宫内务有所疏漏在所难免,还望父皇不要怪罪于她。” 刘宽看出朱标想法,便道:“我方才所言,都是后世猜测。另外,朱雄英也还没早夭,是有机会改变此事的。因此我相信,以陛下之英明,必不会因我所言罪责于人。” 朱标闻言,感激地看了刘宽一眼。 朱元璋则是看了看朱标,才道:“咱确实不会因一番揣测之语就处置吕氏,不过,雄英肯定不能再让她照顾了。” “回头让人将雄英送到后宫,咱让妹子带着。另外,标儿你也该再选两个知冷暖、会照顾人的侧妃。” 朱元璋虽未处置吕氏,但显然对吕氏没好感了。 朱标苦笑。 他知道,这大概是他能为吕氏争取到的最好结果了。 “你说咱之后允炆登基为帝,又曾说几十年后咱大明迁都燕京,莫非皇位转移便发生于允炆在位时?”朱元璋再次发问了。 刘宽微微惊讶,没想到朱元璋如此敏锐,现在就推测出了事情的大概。 他叹了口气,道:“陛下在洪武二十五年立朱允炆为皇太孙后,用生命最后的六年对其言传身教,此外为了帮他排除隐患,更是杀戮了蓝玉等不少勋臣武将。” “可惜,朱允炆自幼受儒生影响,待其为皇太孙时,这种影响已经深入骨髓,难以更改。” “他登基后,立即更改陛下诸多政策,一则宽刑省狱,减轻赋税,裁剪冗官;二则于典章制度上进行复古,主要是更改各种官府、官职及建筑的名称。” “关于第一点,我们后世人认为算是正确的决策,因为陛下之刑法,在后世看来确实太过严苛。” “至于第二点,我们后世则认为建文帝纯粹是受身边儒生影响乱搞,除了扰乱国政,并无实际益处。” 说到这里,刘宽停下来,观察朱元璋、朱标神色。 朱标神色复杂,看不出具体在想什么。 朱元璋只是微皱着眉头,并无太多情绪外露。 大约是以为刘宽说完,朱标忍不住感慨道:“允炆初登大宝,虽稚嫩了些,但知道宽刑省狱,轻徭薄赋,做得倒也不错。” 听这话,朱元璋哼了声,道:“那你是否想过,是咱最后几年,故意在帮他清除隐患的同时,好留下这些事让他施恩?又是否想过,这第一件事是咱临终前交代于他的?” 朱标微微愕然。 刘宽则笑道,“陛下睿智,事实上,我们后世人确实有此类看法。因为相较于陛下之前多年的为政,最后几年掀起的刑狱着实太多,民生也不如之前好。” “另外,建文帝登基后做得最主要、最大的一件事,其实是削藩。” 削藩? 这一下朱元璋、朱标眉头都皱得更深了。 朱元璋并非不知道将皇子封于地方病手握一定兵权的坏处,毕竟有汉之“七国之乱”、晋之“八王之乱”等史事为鉴。 也曾有臣子向他进谏,提醒此事。 朱元璋依旧坚持封藩,自是有他的考量。 一则,私心认为他好不容易打下这偌大江山,自然该让自家孩子都跟着沾些好处。 二则,相较于外姓武将,他自是更信任儿子们一些。 三则,他担心将来大明朝廷奸臣、权臣为患,朱家江山不保。 届时握有兵权的藩王在外,即可帮助皇帝,也可重夺朱家江山。 当然,为了避免大明也出现“七国之乱”、“八王之乱”,他做了一些预防措施。 如,不许诸亲王私自往来,藩王进京必须一个一个的来,等等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