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回 道法自然很重要 性通心诚现奇妙-《创世纪之东游记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道法自然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启发很多。上已叙及,大道的本质是回到事物本来的样子。人本来是什么样子?人是天地造化、五行滋养的产物。生而为人,死而归天,循环往复。但这个前提是人心纯朴,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。但是,当人在物质诱惑面前不能自已之时,往往会诞生恶的种子。

    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智者千虑,尚且必有一失。当我们在过失面前明白自己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时,自然就有了改过自新的勇气。“过能改、归于无,倘掩饰,增一辜”。古人的教诲很明晰,犯了错误及时回头,而不能用几个新的错误去掩盖,否则会陷入恶性循环,使自己万劫不复。

    俗话常说修心养性,这里有个先后过程。性,就是我们本来的样子,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就是这个意思。但是,因为“性相近、习相远”导致了每个人“心”由于不同的环境,不同的学识,不同的境界,不同的道德修养程度而显现出自己的不同,所以说人心叵测,就是这个无法衡量的深度。

    只有通过不断修正自心沾染的尘垢、习气,在人生的长跑中不断纠偏,才能回归自己本性。

    关于正确看待生死:

    “人固有一死,或重于泰山,或轻于鸿毛”,这里说的是肉身的死。不管你能不能看到灵魂归于何处,但精神是永恒的,特别是“重于泰山”的死。

    我们经常听说各种精神,z华m族是从来不缺乏精神的民族。像近现代以来的张思德精神、雷锋精神、焦裕禄精神等,这些因公殉职的同志,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流传下来,你能说他们死了?很多还活着的行尸走肉能与之相比较吗?有些人尽管活着,实际上已经死了!

    从道法自然的角度来看,他们确实通过自己的方式找到了人本来应该有的样子,并把这种精神流传给后人。肉身的生与死是时空和因缘转换过程中的产物。

    生死无常,时光短暂,即使不是人人都能做出重于泰山的事,但也要力所能及的做自己擅长的并有益于国家、社会和他人的事。倘如此,死而无憾。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?又有词为证:微博观人言勇,微心理念低平。微远心胸为性命,微浪酥云入禅清。看谁能道成?

    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,没有硝烟、没有饥荒、没有病痛,若不及时秉大道之理、行大道之义,实乃枉此一生!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